您當前的位置 >
作者: 來源: 更新時間:2017-04-15
1896年,馮丕讓出生于遼寧省寬甸縣。1932年,隨全家遷居黑龍江省穆棱縣奎山區麻山村(今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1933年初,馮丕讓在麻山村小學教書,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按照上級指示,他以偽奎山甲長的身份為掩護,秘密組織抗日救國會人員,開展抗日宣傳活動,籌集物資,支援抗日部隊,并在偽警察中開展策反工作。
1934年4月,根據穆棱縣委的指示,成立了中共奎山區委,馮丕讓任書記,發動和組織愛國民眾,給抗日隊伍送糧、捐款,購買藥品、布匹和槍支彈藥。1935年8月,馮丕讓以偽甲長的身份設計營救了被日本特務羈押的中共密山縣委書記劉曙華。年底,組建了穆棱縣抗日游擊隊,馮丕讓任游擊隊隊長。
1936年5月,馮丕讓、王光宇、劉曙華和杜吉臣,發動奎山武裝起義,起義勝利后,日本憲兵逮捕馮丕讓的家眷作人質,意欲勸降,馮丕讓說:“我是共產黨員,為了拯救東北數千萬同胞,我和我的全家是可以犧牲的,我向黨宣誓,我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奮斗到底,直到流盡最后一滴血……”
1936年10月,馮丕讓協助周保中將軍建設了馬鹿溝(今古城鎮馬路村)山區秘密營地。他經常率領抗聯第五軍軍部一個分隊,活動在穆棱縣的猴石溝、砍川溝、扣河溝等地,后來又建立起興源——猴石溝北大頂子山的抗日根據地,發動愛國群眾,積極支持抗聯隊伍。1938年秋后,抗聯第五軍根據中共地方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斗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開始化整為零,分散活動在高山密林中。馮丕讓與柴世榮、季青等各帶一支隊伍,分別活動在六峰山、大頂子山、懸羊砬子等地,與日軍進行多次戰斗。之后,馮丕讓率隊轉入刁翎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