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考古沿革

發布時間:2017-04-13

  牡丹江區域歷史遺跡的發現與記載,最早可追朔到宋朝出使金國的洪皓依其見聞所著的《松漠紀聞》,其中有“渤海國去燕京、女真所都皆千五百里,以石累足,東并海?!薄肮琶C真(慎)城,四面約五里余,遺碟尚在(存?),在渤海國都(缺字)三十里,亦以石累城腳?!钡扔浭?。 

  清初以來,東北重鎮寧古塔地區曾是朝廷流放之地,流寓這里的文人學者采取實地踏查、走訪的形式,對此地的歷史遺跡、風景名勝、民風民俗進行了大量的調查與記錄,為今天的文物考古工作留下諸多珍貴的史料,許多歷史地理的研究與考證,其成果至今仍在應用。但是這種研究仍然屬于中國傳統考據學的延續,盡管其方法與近代考古學有些許相似之處,但終不能歸屬于近代考古學的學科之中。 

  一、20世紀初——50年代前 

  西方近代考古學傳入我國大體為20世紀初,其傳入黑龍江及牡丹江地區的時間與之大體相同。此前這里已有小規模的考古調查活動,如1871年英國人曾調查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并將此遺址介紹給西方世界。但真正有組織,有計劃的考古活動,應從20世紀20年代計啟。 

  1910年,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對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城)進行了調查。此后三上次男、駒井和愛、水野清一等也對此城先后進行過考察。 

  1922年以僑居哈爾濱的俄國學者為主成立了帶有殖民色彩的“學術團體”——“東省文物研究會”。曾對中東鐵路濱洲、濱綏沿線區域進行過考古調查。 

  1926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鳥山喜一、俄國人B、 B包諾索夫等人,在東京城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城)采集了各種瓦和泥朔佛像等殘件,肯定這里是一處唐代都城遺址。并推斷為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故城。 

  1931年成立的東省特區文物研究所。在1931——1932年間組織的第一次綜合考察,其考古分隊主要調查了牡丹江中游兩岸,海浪河下游一帶及穆棱河流域的一些地點。主要包括:東京城古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城)、牛場古城(渤海國時期)、三頭江屯古城(渤海國時期)、城墻砬子古城(渤海國時期)、松乙河古城(渤海國時期)、爾站盆地古城(渤海國時期)、南湖頭古城(金代)、沙爾滸古城(金代)、以及穆棱河流域的一些古城址。在牡丹江北郊還發現了東邊墻(牡丹江邊墻)。在牛場、三靈屯、古屯、三江屯、南湖頭、松乙河、珍珠門等地點發現了史前時期遺址。同時在東京城、牛場、三靈屯、南湖頭四個地點進行了考古試掘。后在《大陸科學院匯報》193823號上,B、B包諾索夫發表《滿洲東部的史前文化》一文。 

  日本侵占東北期間,于19336月——19347月,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考古研究室原田淑人等以東亞考古學會的名義,對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進行了調查、測繪,并對城垣、宮殿、寺廟等重要遺址遺跡進行了考古發掘。1939年出版《東京城——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的發掘調查》報告。 

  1939年,日本侵華期間,在偽大陸科學院哈爾濱分院工作的奧田直榮先后在鏡泊湖周圍的松乙河、南胡頭、學員等地進行考古調查,并對湖區沿岸的金明水、要嶺子、南湖頭等地點作過試掘,認定了一些遺存為史前遺跡。1940年在《大陸科學院匯報》194042號上,奧田直榮發表《鏡泊湖畔先史學的調查覺書》。 

  二、20世紀50——60年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們自己的文物考古事業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開始有計劃地起步并不斷發展。黑龍江地區的文物考古事業也同樣得以迅速發展。 

  50年代起,黑龍江省博物館在牡、綏流域組織了多次考古調查,發現一批各時代、各種類型的遺址遺跡。 

  上世紀50年代,黑龍江省博物館專家牡丹江市文物人員對牡丹江地區進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 

  1958年,省博物館發掘清理林口頭道河子渤海墓。 

  1959年,省博物館發掘東京城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牛場遺址。 

  1960年,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黑龍江大學歷史系、哈爾濱師范學院發掘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大牡丹遺址。 

  1963年,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黑龍江大學歷史系、哈爾濱師范學院發掘寧安縣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鶯歌嶺遺址。 

  1964年,省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館、黑龍江大學歷史系、哈爾濱師范學院發掘東京城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東康遺址。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和清理。 

  1966—1967年,省考古隊發掘清理海林山嘴子墓地。 

  三、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7、80年代,是本地區文物考古事業快速發展的時期。1979年,黑龍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了連續三年大規模的文物考古調查,確認、記錄了以往發現的各類遺址遺跡,發現了一大批新的遺址遺跡。 

  1979年春夏,對牡丹江中下游進行了考古調查,重點調查了蓮花水庫淹沒區。確定了一批需要進行考古發掘的古代遺址。 

  1972年,省博物館發掘東寧縣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大城子遺址。 

  1973年,省博物館發掘清理寧安東康遺址。 

  1977年,省考古隊、吉林大學考古系聯合發掘東寧縣早期鐵器時代文化遺存團結遺址,同年發掘東寧大城子墓地。 

  80年代,省考古隊對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發掘和清理。 

  1980年,按照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統一部署,牡丹江地區文物管理站組織了全區域的文物考古普查。先后3年對當時所轄的海林、穆棱、雞東、密山、虎林5縣進行了普查,發現、記錄了一批遺址遺跡,填補了部分區域文物遺址的空白。 

  1980年,省考古隊發掘寧安杏山渤海窯址。 

  1981—1982年,省考古隊發掘樺林石場溝墓地。 

  1983年,省考古隊調查和試掘海林北站與二道河子墓葬。 

  1984年,省考古隊調查和試掘寧安西安村與海林哈達灣村墓葬。同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文物工作者對轄區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 

  1987年,全市編制了文物遺址調查檔案,填補了部分區域文物遺址的空白,各市、縣先后公布了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為文物事業的發展奠定下堅實的基礎。 

  1988年,省考古隊調查發現寧安石灰場下層文化。 

  四、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 

  20世紀90年代,在牡丹江區域內主要開展了三項較大規模的考古工作。 

  一是1992—1996年省考古所與吉林大學考古系合作,連續5年對蓮花水庫淹沒區域內的38處遺址進行了連續的清理發掘工作。發現一批重要的考古遺跡和遺物。如振興、河口多層文化堆積的遺址;荒溝、鷹嘴峰渤海時期遺址;頭道、二道、三道渤海時期墓葬;興農渤海時期城址等等。提出了“振興文化”、“振興乙類遺存”、“東興文化”“河口遺存”等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為牡丹江區域考古學文化編年以及區系類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二是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的原則控制下,結合搶救保護等工作,有計劃地對上京遺址的建筑遺跡進行了科學發掘。

   1997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聯合對渤海上京城內的11號街路、內城東垣南段、進行了鉆探及清理,對御花園東夾墻南段和外城北垣11號門址進行了發掘。同時對上京宮城西側白廟子村內修路發現的舍利函埋藏地點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1998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聯合對渤海上京外城正北門進行發掘。 

  199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聯合對渤海上京宮城第二宮殿基址進行發掘。 

  2000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系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聯合對渤海上京宮城第三宮殿基址進行發掘。 

  2007—2011年市文物管理站對市本級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同時所屬各縣(市)對轄區地域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 

  2008—2011年市文物管理站開展長城資源專項調查—牡丹江邊墻調查。 


人妻少妇av无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