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高質量發展建議
發布時間:2021-04-07
關于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高質量發展建議
黑龍江省東南部經濟區域,在黑龍江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工業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均高于全省,是黑龍江省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和經濟增長的帶動區域。然而,由于種種原因,這一優勢經濟區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開發利用,巨大的潛能未能發揮出來,相反確面臨著產業重復布局,經濟結構趨同,市場同步競爭與內部發展矛盾,嚴重制約了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因此,充分認識并發揮這一區域主體地位和核心作用,適時開展對這一經濟區域的研究規劃,積極制定政策措施,對促進這一區域的發展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調整改造、振興轉型成為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省東南部區域發展的重心。這也成為經濟研究、城市規劃與區域發展研究、地理研究等眾多領域的關注重點。
一、該區域突出問題:營商環境與資源外流
營商環境是伴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的各種周圍境況和條件的總和。在自然條件受限的條件下,營商環境對區域經濟發展仍具有顯著的影響。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營商環境是該地區發展的短板。在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問題上,該地區沒有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簡政放權不到位,實質性權力沒有放,行政效率低。
區域發展環境較差促使資源外流,削弱了該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因就業機會少、收入低等原因,該地區長期存在人口外流問題。外流人口以高知高技的年輕人及中青年勞動力為主,非農人口占比非常高。這促使該地區缺少必要的產業工人和創新型的后備人才。
產業結構與區域經濟效益、空間生產效率密切相關。該區域發展呈現傳統產業優勢衰弱、新興產業發展不足、民營經濟不強的特點。長期以來,該地區以采選、農林、石化、能源等原材料產業為主。新興產業發展慢,規模優勢不明顯。
二、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結構優化的基礎動力。長期以來,創新投入不足。有限的科技資源投入決定了成果產出相對較少。這影響了該地區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升級,創新驅動尚未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引擎。人口要素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其規模、結構與空間分布影響著區域消費和經濟發展。該地區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近幾年呈現波動式下降趨勢,近年來以負增長為主,這表明該地區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社會保障壓力增大,社保支出成為各級財政的巨大負擔。
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以牡丹江市為核心,以濱綏鐵路及相應的公路干線為軸,連接的大、中城鎮及帶狀區域,這一區域是本省參與東北亞及更廣泛區域范圍的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的優勢區域及重點區域。是我國最早推進城市化且水平較高的地區,但城市發展的虹吸效應與極化發展使得城市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影響了該區域國土開發格局。區域資源過度集中在中心城市,包括經濟產業、政治資源、扶持政策等各方面。中小城市發展基礎薄弱,擁有的工業、科教、人才等資源較少,發展活力較低。資金、人才等也因交通改善而被鄰近大城市所虹吸。
三、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黑龍江省東南部經濟區域在全省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區域內在 資源基礎、經濟發展能力、科技教育、發展潛力等諸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在以往的經濟發展中,該區域經濟的發展缺乏整體協調,缺乏總體的規劃及協調管理。區域內發展沒有形成合力,出現了較為普遍和嚴重的產業重復布局、經濟結構趨同、市場同步競爭等內部發展矛盾,嚴重制約了這一區域的發展。因此,該區域要立足全國和東北亞視野,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聚焦全方位問題和長期問題,通過發展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優勢的積極培育,把該地區建成高品質國土和高福祉生活的家園,為整個東北地區迎接未來產業科技革命塑造戰略儲備空間。
“十四五”時期,東北地區的振興發展要圍繞“一個核心、五個戰略”,實施“三力并行、三生并推”。黑龍江省東南部地區要在全國甚至東北亞發展格局中審視其比較優勢,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實施“五個安全”戰略,推動提升發展活力、內生動力與區域競爭力“三力”并行,堅持生態、生活和生產“三生”發展并行推進,聚焦推動國土開發結構優化、體制機制改革、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升級、社會和諧、環境改善、創新發展等重點建設任務,形成各部門、各領域、各地區的系統化振興發展。
(一)生態保護路徑
堅持生態優先,按照生態分區,聚焦森林、草原、濕地、黑土等生態要素與生態系統,各施其策,打造我省東南部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加快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建設。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加強森林撫育與保護,提高水源涵養功能。同時,優化協調各種功能,引導森林資源合理利用,合理發展林下產業和森林旅游,妥善解決當地居民就業生活。加強黑土地資源保護,恢復提高黑土地生產能力,為維系國家商品糧基地穩產高產提供生態保障。保護各類濕地、湖泊,重點保護鏡泊湖濕地、胡泊生態功能區,遏制濕地生態系統萎縮趨勢。
(二)高質量發展路徑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與比較優勢,優化該區域國土開發空間格局,積極培育新增長空間,加快發展新生產業。以開放促開發、促振興、促發展,進行發展格局的戰略性調整。把該區域分為兩大板塊:面向東北亞地區,做大做強牡丹江,培育黑龍江東南部中心城市,增強國際化功能,打造為東北亞次區域的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特別是沿301國道,全長700公里,以濱綏鐵路和綏滿公路為軸線,依托國際陸海聯運大通道,至西向東依次由哈爾濱、阿城、尚志、牡丹江至綏芬河、東寧和俄羅斯境內的格羅杰克沃市、烏蘇里斯克市到達海參崴港。初步形成以口岸為前沿、以中心城市為支撐,以內陸縣市為延伸的進出口加工產業集群;面向黑龍江省南部,加快推進牡敦客專項目推進,未來與沈大客專、京沈客專、吉圖琿高速鐵路、敦白客專、沈白客專連通。有效完善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高速客運網絡布局,有利于加快推進沿線產業布局和城鎮化進程,推進黑龍江省東南部經濟帶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連接了鏡泊湖、長白山兩大國家級著名旅游風景區,為游客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對帶動沿線旅游資源開發和產業優化升級、提升沿線旅游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依托較為豐富的大學科教資源,加快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激活計劃經濟時期國企各類科研設計研究院,帶動國有企業發展,加大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活化區域發展動能。依托農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等各類資源,加強生物技術與綠色制造技術應用。推動資源精深加工,完善產業鏈,積極發展集生態農業、生物醫藥、食品等于一體的大生物產業,建設為普惠中小城市、普惠城鄉、普惠政府的大產業。
“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東南部區域必須妥善處理國家戰略與地方訴求、區域中心城市與中小城市、經濟發展與社會民生等重大關系與矛盾;堅持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聚焦全方位問題和長期問題,實施發展格局的戰略性調整和產業亮點的積極培育,重點是通過降低草原人類活動壓力、調整農牧交錯帶發展方式、保護森林和黑土等途徑加強生態保護;通過把牡丹江打造為東北亞國際合作交流區域中心、以該區域中心主動連接吉、遼城市群、推動收縮性城市宜產宜業、宜居宜游建設等途徑優化空間格局;通過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激活各類要素、整合資源,構建大生物產業等途徑推動產業轉型。以此,把黑龍江省東南部地區建成高質量的國土空間和生活家園,為整個東北地區迎接未來產業科技革命塑造戰略儲備空間。(牡丹江市自然資源局和林口縣征集辦提供,聯系人:唐榮勝 劉青 電話:13704535918 18945311843)
建議人姓名:王巍
單 位:牡丹江市自然資源局
職 務:副局長
黨 派:中共黨員
聯系電話:18904538666